作业少了、辅导班停了、课后活动丰富了……今年9月,“双减”为全国中小学生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开学礼。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实施四个多月,带来了不少新气象,学生和家长欣喜之余,也不禁提出疑问,“双减”后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?近日,上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来到第五小学、思源实验学校为大家一探究竟。
在上犹县第五小学,记者看到,下午四点半,下课铃声响起,学生们没有像以往一样整队回家,而是纷纷奔向操场、兴趣班教室参加课后延时服务。学生高兴地对记者说,以前放学回家后一般自己完成作业,父母经常忙于工作,缺少指导和学习的氛围,现在在学校就可以快速完成作业,还可以上自己喜欢的兴趣课。
据了解,为不断把“双减”工作推向纵深,上犹县第五小学探索出了一条“0+1+2+N=5”课后服务模式。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的个性特长,遵循动静结合、劳逸结合、学科学习与特长发展结合为原则,构建“0+1+2+N=5”,即“0作业日、一个政策、两个时段、N项课程、五育并举”课程体系,学校分年级、分层次,系统性、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延时课程。
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为学生提供轮滑、钢琴、书画、合唱等课后延时服务。下午的学习课程结束后,学生们便坐在专业教室里学习钢琴、书画、合唱等兴趣课程,或走进篮球场开展篮球与跳绳训练,或在走廊上练习轮滑……丰富多样的课程既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,又培养了学生的才能。学校还专门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,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。“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,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,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为学生开辟了多元的成长环境,成就孩子的梦想。”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廖荣华表示。
“双减”工作是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牵挂人民关切、回应人民期待的顶层设计。自“双减”工作开展以来,上犹县创新实施“526”工作模式,即五个专班工作组、两条主线、六个着力点,全力推进“双减”工作落实落地。实施“严管控、算好账、细治理”三步走策略,全面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,在全市率先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“清零”压减率达100%,现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%纳入银行监管,户外广告、招牌做到应拆尽拆。全县3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,实现“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村乡镇中心校,有需求的学生两个“全覆盖”,作业管理精细规范,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,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,保障了学生健康成长,全县“双减”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。
来源:上犹县融媒体中心